第4章 监护诸军 (第2/2页)
“其一,许昌离东吴更近,水利更佳”
“洛阳四塞之地,若从洛阳出兵,行经黄河,由荥阳水门转入蒗荡渠,经蒗荡渠顺流而下入颍水,循颍浮淮而至寿春。”
“而许昌漕运便利更佳,东北临洧水、西南临潩水,可直接入颍水后、顺流而下至淮水。”
“其二,许昌乃是后勤枢纽,比谯县更佳。”
“自建安元年、许昌开设屯田后,积谷许都,以制四方,此乃国家定制。”
“且许昌亦有武库,与洛阳武库呼应、号为别库。”
说着说着,董昭指向司马懿:“昔日先帝征吴之时,常令司空居于许昌总理后方之事。”
曹睿颔首,轻声说道:“吾东,抚军当总西事;吾西,抚军当总东事。”
司马懿点头示意,可心中依旧不解。这是昔日先帝下给自己的诏书,陛下即位都多久了?怎么还能记得这么清楚呢?
董昭继续道:“其三,陛下去岁征蜀、得汉中而还,有大将军都督关西、全然无忧矣!”
“中军不必备蜀,则可以尽数向吴!中军居许昌、可以控荆、扬二州!”
曹睿当然知晓董昭的意思。
不新设都督是合自己心意的,移驾许昌自己也能同意。
从地理、后勤、军略上也样样合理。
但是最关键的问题,该用什么样的理由说服众臣呢?
就为了不设都督?
洛阳远,许昌也没近到哪里去!
洛阳到许昌三百里,许昌到寿春九百里。节约四分之一的路程,这个说服力是不够的。
此刻,徐庶、裴潜两名侍中已经到了。华歆、陈群两人应还在路上。
曹睿从众臣子的眼神里,看到的都是不解之意。
大司马曹休病重,应该选个继任。怎么你们二人这样说着,就变成要移驾许昌了?还有要在许昌常驻的架势?
为解众人疑惑,曹睿问向董昭:“董公,朕有一问。许昌并不比洛阳近多少。”
“若朕去了许昌,还不是要选人在扬州镇守吗?都督与否,有何差异?”
董昭正色道:“当然有差!”
“既然陛下在扬州不欲攻、只欲守。合肥、皖口这两处,哪一处是东吴短期能够攻下的?”
“各自谨守也就够了!居于许昌,遣一大臣往彼处调度,足以应对东吴了。前年战后,东吴损兵折将,哪还有余力进犯?”
“况且,陛下不是要惩戒东吴吗?”
“臣以为,陛下可以至许昌筹备半载一载,然后攻取濡须、尽得长江以北!”
曹睿长叹一声,感慨道:“朕得董公襄助,何其幸也?”
就在二人交谈之时,华歆、陈群二人也已来到书房。司马懿作为三公之末的司空,小声与两人交待了一番。
曹睿看着华、陈二人震惊的神情,说道:“方才朕与诸卿也议论了许多。大司马病重,朕当即刻遣使慰问。”
“卢侍中。”曹睿看向安静坐着的卢毓:“卢卿为朕使节,带上两名御医、即刻随曹弃一同急速回返寿春,代朕慰问大司马病情。”
“朕亦会在洛阳遣人祭神,为大司马祈福。”
卢毓起身应道:“谨遵陛下旨意。”
纵然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曹休命不久矣,甚至此时已经都可能离世了。
但毕竟曹弃带来的是病讯、而非丧讯。朝廷欲要应对,也只能遣使慰问,而非吊丧。
卢毓是个明事理、懂世故的。若情况有变,曹睿相信他会将事情应对的圆满。
曹睿从桌案后起身,扫视堂中众人:“方才朕与董公议论的这些事情,诸卿也都听到了。”
“大司马病重,扬州诸军无人节制。朕意欲选一重臣持节前往寿春、暂监扬州诸军事,为朕守住扬州。”
‘守住’扬州,曹睿之语倒也没错。
虽然曹睿认为,至少两、三年之内,孙权是无力大举进犯的。但扬州毕竟临敌,这种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?
即使自己是要去许昌、是想惩戒孙权的,此刻还是要从朝廷派人去寿春。
非如此,不足以显示朝廷对于扬州诸军的掌控。
听闻皇帝词语,堂中除了不可能得到此任的四名侍中、以及右监王昶之外,其余众人尽皆有些紧张。
前将军满宠坐在椅子上,屁股微微向前挪了一挪。满宠心想,若论淮南军事,谁还能比自己更熟呢?
加上自己又在西阁任了一年多,陛下自是信重无比。
曹睿绕过桌案,没看满宠半分。在众人的注视下、直直走向了司徒陈群。
“先帝以陈公为朕辅臣,而后镇荆州两载、入朝为司徒一载,实乃朕的股肱腹心之人。”
“陈公可愿再助朕一臂之力?去寿春替朕监护诸军?最多一载,朕必亲率大军进至寿春!”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