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糜汉 > 第一百八十二章 治政六术 是否佳徒

第一百八十二章 治政六术 是否佳徒

第一百八十二章 治政六术 是否佳徒 (第1/2页)
  
  只是虽然心中有着赞同之意,但诸葛亮的脸上却没表现出什么异常。
  
  诸葛亮看向糜旸言道:「既然子成有这番见解,那可有相对应之策略?」
  
  诸葛亮的语气很是寻常,令糜旸有些摸不着诸葛亮的想法。
  
  他方才那番言论,除了有借鉴历代以来各大贤臣的理解之外,还加入了自己的看法。
  
  不可否认,大汉亡于土地兼并及地方豪族壮大。
  
  但这是原因,不是根源。
  
  土地兼并与地方豪强,都是历朝历代灭亡的重要原因。
  
  但造成土地兼并,地方豪强不断壮大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。
  
  而直接原因就在于封建制度的不完善,朝廷的软弱。
  
  这种根源在封建社会,是无法轻易改变的。
  
  这一点目前,亦并不适合在诸葛亮面前提及。
  
  所以只能从直接原因入手。
  
  只要朝廷能够作为,在不同的时期采取相应的制度去抑制、去打击,那么就能改善这种情况。
  
  只要维持百姓的基本生活,就能保证社会的基本稳定。
  
  例如汉宣帝,他之所以能将大汉带向鼎盛,就是他深知民间疾苦。
  
  他掌握实权之后就开始大刀阔斧改革,核心一个是整顿吏治,一个是打击豪强抑制土地兼并。
  
  在他的努力之下,终于将汉朝推向鼎盛。
  
  历代朝代之中兴,大多就这两个手段。
  
  而他的继任者汉元帝,论人品他这个皇帝不见得有多差。
  
  但他上台之后的作为,几乎就是与汉宣帝反着来。
  
  他甚至将汉代帝王历来整治地方豪强的绝招「陵迁」制度给废黜了,终于将西汉带入了灭亡的深渊一去不复返。
  
  前后至多不过三十年而已。
  
  制度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,而负责创造与改良制度的执政者,就要承担起相对应的责任与作用。
  
  虽然不懂诸葛亮是否赞同他的想法,但糜旸还是接着对诸葛亮言道:「因观其失道缘由,从而可得应对之策。
  
  旸认为当务之急,在于正本清源。
  
  朝廷首先应当招揽贤能之士辅左朝政,黜退无能女干诈者以正时局。待朝廷一稳,再发布惠民之政策,以恩义及信用来获取天下人心。
  
  而要想做到这一点,当有三步:分别为赏罚分明令民众各尽其力,俭约用度以丰国库,薄征税赋以令民富。
  
  待国库充盈,军备有余,人心向附时则可举兵出征。
  
  敌国民众,若知道我朝政治清明,上下同心,国力强盛,人民安乐,则势必会对我国有所期盼。
  
  期盼之心一起,则必取敌国之势即成。
  
  有此大势在,熟悉敌国国情之人,会为我国充当间谍。
  
  熟悉敌国山川地形之人,便会成为我方进攻敌国的向导。
  
  若北方之民与我国之民心意相通,则是天意即是如此。
  
  以实利唤起天下人思念汉室之心,到那时大王举兵北向,则无有不胜。」
  
  ….
  
  在糜旸看来,所谓的天下人人思汉,更像是一个政治口号,但这个政治口号既然会存在,自然有他存在的道理。
  
  就像历史上,曹魏与司马晋禅代之时,社会名士出于私心一片赞誉之声,都以为盛世要来临了。
  
  而后就是神州陆沉,更大的一场灾难来临。
  
  在那场灾难降临之后,社会上下才知道大汉的好,纷纷开始人心思汉。
  
  就连许多异族建立政权,为了笼络人心,都纷纷以汉为国号,直到最后,都把汉这个国号给用烂了。
  
  所以在有时候,复兴汉室不单单可以当做一个口号,更是可以当做一个笼络人心的大好利器。
  
  毕竟汉室四百年之天下,大汉的强盛富强已经深入人心。
  
  但要想做到这一点,于战略上来说就必须是要先将纳于汉中王治下的民众治理好,让强大的国力可以传到敌国。
  
  在这样的情况下,借助于原本根深在天下人心间的「汉」字旗号,在北伐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。
  
  例如之前关羽水淹七军后引发的中原大动乱,例如历史上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时西北三郡不战而降。
  
  当糜旸继续说出他的见解之后,诸葛亮的脸上渐渐浮现了笑容。
  
  这是糜旸第一次在世人面前,阐述他对天下大乱的看法,不能说糜旸说的就是金科玉律,但糜旸能在这个年纪有此番见解,已经实属难得。
  
  最重要的是,糜旸所说的看法,与诸葛亮内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。
  
  在那篇名扬天下的《隆中对》中,诸葛亮曾提出类似的看法。
  
  而在历史上他主持国政之时,亦是如糜旸今日所说的一般,那么做的。
  
  在听完糜旸的看法之后,诸葛亮对糜旸的感官开始产生了变化。
  
  糜旸仁孝忠正,但品德比他更好的不是没有。
  
  糜旸取得公安一战的胜利,很令人瞩目以及赞叹。
  
  但这并不代表糜旸就是天下间唯一的名将,有了糜旸,刘备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。
  
 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,胜负得失往往不是在于一个人,而是在于方方面面的比较。
  
  诸葛亮更喜爱的是治世之军政能臣,是能与他一起平定天下乱世的伙伴。
  
  而平定天下不能单靠武略,亦要有着长足的眼光。
  
  糜旸今夜的见解不足以让诸葛亮惊为天人,引为圭臬,但却让诸葛亮在糜旸身上看到了一种希望。
  
  糜旸今年不过二十一而已。
  
  诸葛亮今年已经四十岁,在万事顺遂之下,他最多只能再辅左大汉二三十年而已。
  
  但之后的大汉就要有新的贤臣来看护,要有新的贤臣来继承他的衣钵继续守护大汉。
  
  以往诸葛亮将这种期望大多倾注在马谡与蒋琬身上,但今夜糜旸的表现,令他心中有了第三个人选。
  
  诸葛亮眼中闪着欣喜之色,他的脸色不再如方才一般古井无波,而是流露出了赞誉之色。
  
  ….
  
  诸葛亮看着糜旸言道:「你说的很好,虽然你的见解中亦有着疏漏之处,但你能在这般年纪有这般看法,已经是十分难得。」
  
  相比于马谡,糜旸的回答更符合诸葛亮的心意。
  
  诸葛亮觉得以往他有些忽略糜旸了。
  
  既然符合,那诸葛亮自然不吝于指教糜旸。
  
  诸葛亮没有第一时间回答糜旸方才所问的治政之道,而是先问糜旸道:「子成可知何为兵权?」
  
  诸葛亮话语中已经有了教导之意,糜旸不会听不出来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